海湾资讯网-gulfinfo.ae

最有料的非洲制造业投资指南,开发非洲市场必备手册!

目前,在投资非洲话题上,在理论投资方面,国内主流媒体会告诉你许多充满乐观的前景,诸如中非经济高度互补,中国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资金、设备等优势,到非洲投资创业,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推动所在国的经济发展,并将产品销售到全国,打进周边邻国地区,辐射至非...

最有料的非洲制造业投资指南,开发非洲市场必备手册!

提起对非投资,自然让人关注制造业和加工业。中国中小型企业走进非洲创业之前,收集各方面投资信息,选择相关投资行业,了解中国在非企业经营现状等准备工作必不可少。

目前,在投资非洲话题上,在理论投资方面,国内主流媒体会告诉你许多充满乐观的前景,诸如中非经济高度互补,中国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资金、设备等优势,到非洲投资创业,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推动所在国的经济发展,并将产品销售到全国,打进周边邻国地区,辐射至非洲大陆,甚至进入欧洲市场,获取高额利润,等等。

但在实际投资方面,根据国家进出口银行的统计,截至2005年底,中国对非投资达60多亿美元,其中中国对非直接投资总额达15.6亿美元,在非洲投资的中国企业共有800多家,其中100多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剩下的大部分是民营企业。其实,中资公司、民营企业和个体华商至少于首届中非论坛之后就已经开始有规模地进入非洲市场,直到现在,大部分华商仍集中在商贸领域,虽然在非洲的中国企业共有800多家,只是一个保守数字,但比较而言,从事实体的中国企业数量远低于人们的预想。

为什么会出现目前的这种状态,笔者认为原因有多方面,至少以下三个因素不能不谈,这也是国人赴非开办实体不能回避的敏感话题。

投资环境问题: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国家是世界上公认的腐败最严重的地区,也是投资环境最糟糕的地方,外资进入非洲投资,情况比想象要复杂,除了一些显而易见的风险外,尚有不少难以预测的制约因素。所以,投资环境成为制约外国实业家跨进非洲大陆的“瓶颈”,同时也是进入后“水土不服”的原因。

原材料缺乏与行业配套问题:现代企业的生产和发展,不但要考虑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原材料,还需要社会的不同分工、高度协调与产业间的相互配套。企业好比一棵大树,它除了要适应所在国的天气、土壤等投资环境,更需要与自身利益戚戚相关的根系来支撑。比如说企业到非洲开办一家运动鞋厂,自然需鞋带、相关布料、小铁环、胶鞋底等提供配料的厂商来支持,而这些实体再往下分,又涉及到纺织、印染、橡胶、铁艺等行业。这些问题在中国已不是问题,但对于制造加工业几近空白的多数非洲国家来说,会让投资者陷入孤掌难鸣的困境。

流通商品的冲击问题:现在,全球商品流通的速度很快,中国内地某个乡镇企业今天出厂的产品,有可能在一两个月后就摆在非洲荒原的一家孤独的小店里。如果中资企业历尽艰辛最终投产,生产出的产品成本价却高于市场同类商品的流通价格,那么,他的投资行为将毫无意义。所以,所在国对于制造业是否制定有保护和优惠措施及其实施力度如何,将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我们善于市场调研,发现问题,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备而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尽量去规避风险。对于上述问题,笔者给出相应的建议供参考。

毋庸置疑,非洲许多国家确实存在投资环境很不完善的事实,但我们不能因此裹足不前,也应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以及这些现象下隐藏的巨大的商机。据美国商务部调查,近年来在非洲的投资者,年均获得投资效益高达36%以上,而在亚洲为16%,全球平均为14%

非洲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后的投资边疆”。近几年来,非洲经济发展很快,各国政府也在为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来投资而积极作出努力。此次中国政府成功举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鼓励有实力、有技术的企业赴非投资,说明了中国领导人高瞻远瞩,将工作做到了前面。若等到一个国家的投资环境完全成熟后再去投资,商机早就消失殆尽了。

中国中小企业在非洲创办实体,尽量选定原料在当地价廉易取、不涉及或牵扯相关配套产业较少的行业,以适应目前在非华商普遍处于单打独斗的境况,这也是为什么强调开发非洲资源产业的原因。对于缺乏原材料的产业,笔者认为,以境外带料加工贸易或组装的方式作为实体制造产品的初级阶段,或许更符合企业在起步时的现状。


例如,开办一家运动鞋厂,某国海关规定原材料的进口关税是5%,成品鞋作为消费类物品进口关税为35%,这里面的差价值得考虑,况且一个货柜的原料因充分利用空间,可以加工出远多于一个货柜的鞋子。待企业规模壮大、熟悉当地的投资环境后,逐步延伸自己的产业链,培育行业的加工基地或组建联合体。

也有人建议,为解决原料空白、产业配套问题,企业在投资非洲时,可尝试整体搬移、将大树连根带须移至非洲“以一大带群小”,或建立“中国村”,一揽子造就加工、制造基地。这种思维很理想,不过,单靠企业的自发行为,恐怕很难实现。

企业在决定对非投资、进军制造业之前,最好做到贸易先行或称之为贸易探路。现在到海外做实体,动辄涉及上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的资产,若决策失误,损失将是惨重的。所以,企业可以考虑先到投资国设立贸易公司或办事处,熟悉环境,进行市场实地调研,避免纸上谈兵,在贸易过程中发现问题,仔细论证投资项目的可行性。

笔者在非洲采访中资公司领导人和个体华商时,常听到他们有这样或那样的感慨。或许当时是有感而发,不经意间谈起,实际上却是跌过跟头、遭受损失之后才得出的教训和经验之谈,现略列几例,希望后来的投资者在类似的情况下不要重蹈覆辙。

非洲人购物认品牌、认质量,好的商品放在正规商店和大超市里销售,价格高,利润也高;而价廉的产品面向贫困阶层,利润微薄,甚至赔钱赚吆喝,实在没什么奔头。所以,企业到此开办实体,着眼未来,要有长期打算,实施技术含量高、有竞争力、上档次的产品项目,不要短视、急功近利,把国内淘汰的设备、过时的技术、生产质次价廉的产品项目带过来。非洲,不是拾破烂的地方。

中资公司、私营企业和个体华商在非洲经营活动中,在钱的问题上要有防范心理,谨慎行事。例如,一家中资公司财务人员将保险柜放在办公室里,给当地雇员发工资时,直接从办公室当众取钱发放,结果,“引诱了别人犯罪”,公司很快遭到持枪歹徒的夜间入室抢劫。

不久,该公司又被劫匪光顾,真是“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中方人员受到物质、精神双重损失。另有一位华商去银行存款时两次遭抢,他认为这事决非偶然,一定与他雇用的当地人司机有关,虽然他对司机不薄,就怕出差错,但只有司机才知道他的行踪。随后,他买辆二手自动档车,自己学开车,自己去银行存取款,果然避免了这类事件的出现。

中国与非洲各国情况不同,投资环境不同,在经营模式、文化背景、价值观等方面也存在巨大差异,中方管理人员既要尊重非洲人的生活习惯,保持一定的距离,也要善于和他们交流沟通,不能高高在上,更不应歧视非洲人,从而加剧矛盾的产生与激化。另外,劳资纠纷在非洲是很头痛、棘手的问题,中方负责人不可掉以轻心,否则要吃大亏。

当雇工出现盗窃财物、违反规章制度、给企业造成损失等,当时留下字据或保留相关证据,将来一旦打起官司,口说无凭,这些都可以作为有效证据。辞退员工也是劳资纠纷最容易发生的时候,故公司、企业一定要了解当地法律特别是劳工法,必要时聘用专()职法律顾问,一切依法管理,按章办事,妥善处理劳资纠纷问题。

中非合作,互惠双赢,这不仅存在于政府之间,还体现在中非企业的关系上。中国企业在非洲创业,不可能脱离开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壤而孤立发展,也不能只顾自己闷头发财、对外界的事情不闻不问,长期如此,很容易让非洲人产生反感,。既然是商人,就应当有商人的道德,遵守国际公认的商业道德;作为投资者,也应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在企业获取利润后量力而行,适当地做些善事来回馈地方社会,树立中国人的良好形象。


[责任编辑:gulfinfocz]

轻松掌握中东市场与资讯,请下载【海湾资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