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资讯网-gulfinfo.ae

IMF:中国对非洲的经济溢出效应分析

导语近年来,随着撒哈拉以南非洲(以下简称非洲)贸易和地区基础建设的发展,中国作为该地区经济伙伴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如何分析和理解中国对非洲的经济溢出效应?对此,IMF基于全球模型通用系统(flexible system of global models,简称FSGM)中的非洲模...

IMF:中国对非洲的经济溢出效应分析


导语


近年来,随着撒哈拉以南非洲(以下简称非洲)贸易和地区基础建设的发展,中国作为该地区经济伙伴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如何分析和理解中国对非洲的经济溢出效应?对此,IMF基于全球模型通用系统(flexible system of global models,简称FSGM)中的非洲模型(AFRMOD),从三种情境出发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显示,中国对非洲经济体普遍具有溢出效应,而具体影响则因经济体性质而异(大宗商品出口导向型或进口导向型)。此外,现行的货币政策制度也会影响短期的影响力。



中非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过去的15年中,中非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中国已经成为该地区重要的贸易伙伴,以及外国直接投资、优惠和非优惠贷款来源。中国企业更加直接、深入地参与到当地基础建设中。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对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需求巨大,这大大促进了中国与资源丰富的非洲国家的贸易往来,中国已成为许多非洲国家进出口的最主要目的地。具体来看,中非贸易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图  非洲对中国出口,2003-2014


IMF工作文件指出,相较于全球贸易,中非贸易呈现更强劲增长势头。根据IMF贸易方向统计数据,2005年中非商品贸易额为167亿美元,到2014年这一数字已攀升至1090亿美元。与此同时,非洲对中国出口占当地GDP比例从2.4%升至6.5%,增加了近2倍;非洲商品占中国进口总量的份额也从不足2%上升至接近6%(图1)。非洲对中国出口增长主要由石油和其他资源出口增长推动。


2007年以来中国对非FDI迅速攀升,2012年存量达到150亿美元(图2)。来自中国的投资占各国对非FDI总量的12%。中国对非FDI主要集中分布于资源和基建领域。2012年,中国企业与非洲合作伙伴在建筑、道路、桥梁、港口、水利和电力等领域签署了价值400亿美元的项目合同。此外,在非洲4国境内6个经济特区的制造企业集群建设中,中国也有直接参与。

图 非洲商品出口目的国家分布,1995 VS 2013


情境1:较低的中国潜在产出(起初被视为周期性减速)


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增长不断下降。IMF对于中国未来五年经济增长的预测也由2008年的10%下调至2015年的6%(图5)。大家广泛认为预期增速的下调反映了潜在产出的下降,尽管围绕下降幅度仍有争议。情境1的讨论基于两个假设前提:1)一个比预期更低(a lower-than-expected)的中国潜在产出;2)中国潜在产出的下降最初被视为较低投资引起的周期性减速,但后来的增速下调反映了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永久性的下跌。


 

.

图 中国迁移情境下的政策回应


结论


总的来说,基于针对中国的3个情境假设的研究,IMF试图探寻一种对有利于近期和未来发展的政策指引。

首先,在第一个情境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最初被视为周期性减速,后被认为永久性下降。此情境下,全球实际GDP会比基准线降低1.6%,大宗商品实际价格也较低,比如油价会比基准线低8%。由于全球大宗商品低价红利,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对非洲大宗商品进口国的净效应接近为零,而对非洲大宗商品出口国GDP总体上会有0.5%的负面影响。


其次,在中国再平衡情境下,改革将推动中国实际GDP在未来中长期不断增长。大宗商品价格短期内较低,但长期将回升。由此,中国改革将令非洲的大宗商品出口国受益(约1%实际GDP),但对进口国而言好处有限。


最后,在第三个情境下,非洲所有经济体都可以借中国转移部分生产基地的机会建设国内工业,非洲实际GDP将比基准线提高近4个百分点。但是,中国企业转移非洲的积极成果并非立竿见影,影响真正体现需要10年的时间。


文章来自: 第一财经研究院

 

[责任编辑:gulfinfo]

轻松掌握中东市场与资讯,请下载【海湾资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