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资讯网-gulfinfo.ae

从“三把刀”到“蒙内铁路”的飞跃——一位旅肯华人眼中的中肯关系新变化

韩军,上世纪50年代出生于安徽淮南。1992年,他辞去国内一家工厂的领导职务,来到东非肯尼亚,希望开创一片新天地,转眼已经20余年。这些年来,韩军亲眼见证了日新月异的中肯关系。  “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中国人走出国门,靠‘三把刀’闯天下——裁缝的剪刀、理...

从“三把刀”到“蒙内铁路”的飞跃——一位旅肯华人眼中的中肯关系新变化

韩军,上世纪50年代出生于安徽淮南。1992年,他辞去国内一家工厂的领导职务,来到东非肯尼亚,希望开创一片新天地,转眼已经20余年。这些年来,韩军亲眼见证了日新月异的中肯关系。

  “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中国人走出国门,靠‘三把刀’闯天下——裁缝的剪刀、理发的剃头刀和厨师的菜刀,”韩军说。

  “上世纪90年代初期,肯尼亚华侨华人不多,仅约200人,一些人就是靠‘菜刀’吃饭。当时肯尼亚的中餐馆不到10家,有一家中餐馆的名字叫‘中国盘子’,老板还是印度人,一些中国人在里面当厨师。他们中部分人后来自立门户,出来单干,事业才起步”。如今,仅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中餐馆就有80家左右。

  “那时来肯尼亚的中国人主要为了生计,”韩军说。上世纪90年代,在肯尼亚开展经济活动的中国企业少得可怜,主要是几家国有企业在肯尼亚开展援建项目建设,无偿帮助建设一些大型基础设施。

  “当时肯尼亚和西方国家接触较多,和中国打交道机会少。那时候,很多肯尼亚人一谈到中国,就认为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一个中国男人娶几个老婆、穷得连裤子都要几个人穿一条的地步,”韩军说。

  世纪之交,肯尼亚将外交重点转向东方,不断深化同中国的合作关系。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肯两国关系迅速升温,带动了双边经贸合作。

  21世纪伊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进肯尼亚,在当地进行工程承包和投资。据了解,现在肯尼亚国内50%以上的大型工程都由中国企业承建。

  由中国企业承建的蒙内铁路绵延400多公里,自东向西将肯尼亚最大港口蒙巴萨和首都内罗毕连接起来。蒙内铁路项目合同金额接近40亿美元,其中90%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优惠贷款。竣工后,从蒙巴萨至内罗毕的旅行时间将从目前的10小时缩至4.5小时,这条铁路也是中国为肯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坦桑尼亚等国修建“东非铁路网”的开端工程。

  近年来,中国和肯尼亚之间的贸易也呈快速发展势头。这方面,韩军体会更加深刻。

  上世纪90年代,韩军初来肯尼亚,在内罗毕开了一家出售中国针织品的店铺。“那时候,中国出口到非洲的商品主要是国内积压的货物,以少量轻工业品为主,非洲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比重不大,”韩军回忆道。

  “当时,中国也会向肯尼亚出口一些东风牌、解放牌卡车等大件,但都是‘一锤子买卖’,后期服务跟不上,市场并没有打开,”韩军说,“经过20年左右发展,中国现在已成为肯尼亚最大的贸易伙伴。”

  2015年1月到11月,中国和肯尼亚双边贸易额突破50亿美元,呈快速增长态势,年增长率达20%左右。

  如今,肯尼亚国内玻璃生产线、印刷设备、大型机械设备、高科技产品等都是从中国进口,且中国企业后期服务完善,价格相比西方国家还实惠很多。

[责任编辑:gulfinfosue]

轻松掌握中东市场与资讯,请下载【海湾资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