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资讯网-gulfinfo.ae

伊朗文化 | 琐罗亚斯德教举行传统节日庆典

今年6月14日-16日是伊朗最古老的宗教琐罗亚兹德教在亚兹德市举行传统节日庆典仪式。纪念历史上萨珊王朝时期公主逃离阿拉伯人...

伊朗文化 | 琐罗亚斯德教举行传统节日庆典

今年6月14日-16日是伊朗最古老的宗教琐罗亚兹德教在亚兹德市举行传统节日庆典仪式。纪念历史上萨珊王朝时期公主逃离阿拉伯人。

亚兹德市是伊朗中部的悠久城市,居住大多数琐罗亚兹德教徒,例如一些琐罗亚兹教的庙宇都在这里。在今天,亚兹德市是一座著名的旅游景点城市。伊朗是一个多宗教、多民族共存的伊斯兰共和国。除了国教伊斯兰,还有基督教、犹太教、琐罗亚兹德教等。每个宗教信徒都有各自的聚居区。

琐罗亚斯德教,伊斯兰教徒称之为「拜火教」。中国称之为祆教。「祆」是个外来语,是为琐罗亚兹德教而创立的文字。

琐罗亚斯德教在伊朗的波斯时期定为国教,但后来被大食帝王统治,国教改为伊斯兰教,但至今在伊朗的亚兹德地区,还有很少量的琐罗亚斯德教教徒,占整体伊朗人口的1%左右。

一位英国的伊朗文化学者曾在1963~1964年期间深入伊朗腹地,生活在琐罗亚斯德教村落——沙里发巴特村,亲历研究琐罗亚斯德教人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仪式。为世人展现一个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宗教。并充分记录了琐罗亚斯德教的各种仪式细节。

受历史局限性的影响,琐罗亚斯德教仪式过于繁复,但琐罗亚斯德教是一种独特的二元论宗教。其宗教认为善与恶不断斗争,善取得最终胜利。阿胡拉·马兹达(Ahura Mazda,意为「智慧之主」) 在善恶二元论中是代表光明的善神,与代表黑暗的恶神阿赫里曼(Ahriman)进行长期的战斗,最后获得胜利。阿胡拉创造了物质世界,也创造了火,即「无限的光明」,因此琐罗亚斯德教把拜火作为他们的神圣职责。


琐罗亚斯德教认为在善与恶的斗争中,人们站在哪一方面受个人的自由意志影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死后是否入天堂或下地狱,则根据生前崇拜阿胡拉的虔诚程度与个人表现而定。该教把人生前的活动分为思想、言论、行动三类。每类中均有善恶两种。从善者拥有「善思、善言、善行」的道德准则,将逐步进入天堂,而从恶者死后入地狱。该教相信灵魂转世,据说人死后其灵魂在其尸体上停留三天,以检查其一生之思、言、行,第四日进入裁判之桥,有群狗守护,如其为善者,将有少女迎接,引至天堂之路;如是恶者,迎之者为女鬼,将其引上地狱之途,永受沉沦之苦。

中国的宗教也讲轮回,民间也流传着死后入天堂下地狱的说法,和琐罗亚斯德教的一些说法不谋而合。说琐罗亚兹德教接地气,可能是更接近中国人的思维。亦有可能是祆教在中国的长远影响。

琐罗亚兹德教的祭祀与各种仪式

琐罗亚斯德教的祭司长是世袭制的。当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帝国后,绝大部分人都改信为伊斯兰教,并对琐罗亚兹德教教徒产生了严重排斥。古兰经中提到安拉是世界上唯一的神,信奉其他的神全部是异教徒,他们称琐罗亚斯德教教徒为「戈尔」(不信教者)。此间,祭司长在土卡巴特(Turkabad)避难,有2个原因,第一这里距离琐罗亚兹德教圣山很近,第二,这里拥有虔诚而又坚定的信徒存在,他们敢于让祭司长居住其间。

而穆斯林当局竭尽全力强行把琐罗亚斯德教徒和其它社区完全隔离。禁止「戈尔」从事可能和穆斯林发生接触的专门职业,而只能从事农业和体力劳动。他们必须穿上不同的衣服,以便穆斯林能够迅速认出从而加以躲避。

在这种情况下,琐罗亚斯德教并不想和压迫者保持友善,他们谨慎的采取自我保护意识,只用自己的方言,令说标准波斯语的人无法理解,从而获得某种程度的保护性孤立。他们使用达里语,达里语曾是亚兹德和克尔曼地区琐罗亚斯德教徒的口语,很少用于书写。到20世纪中期,克尔曼的达里语几乎消亡,只有一些老人才知道。在沙里发巴特村,仍有一些老年妇女只会达里语,而不说波斯语。她们未受过教育,也很少和外界联系,遂成为古老传统的维护者。

琐罗亚斯德教有7个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分别为了纪念仲春、仲夏、仲冬、收获、牛从夏天草场的返回、万灵每年一次的回归和新年。新年被称之为「诺鲁孜」(No Ruz)。其中前五种节日的宗教仪式是相同的,第六和第七的宗教仪式也有其特殊的仪式。

一年中还有其他许多节日,举办宗教仪式是功德,却并非必做的义务。这些和法定的7个传统节日一样被称之为伽罕巴尔(除了新年叫做诺鲁孜)。这些伽罕巴尔非常神圣,并定期得到赞助,因为从事这些活动是最大的功德,如果人们拿出部分财产,诸如一间房屋,一块土地或提供水源,举办一次庆祝伽罕巴尔,就会使灵魂受益。

在沙里发巴特有2个神祠供奉圣火。但要维持两处圣火的费用,即使简化仪式,也很难负担得起。亚兹德地区的木柴越来越少,价格也越来越贵。同时为了日常的进香仪式,人们必须不断进口日益昂贵的乳香。慎重考虑之后,村民决定把两处圣火合为一坛燃烧。而最严守传统的帕尔西人是从来不会这样做的,因为每处圣火都有其独立的生命。但是由于沙里发巴特人迫于环境,只能怀着崇敬和虔诚的心情这样做。虽然村民把圣火合放在一座神祠中,但并没有对空神祠置之不理,不仅重建了神祠,也非常虔诚的加以维持,在这里进行许多祭祀活动。

不过,并非每个琐罗亚斯德教村落都有空神祠,有的神祠只被村人称为「小皮尔」,通常和烛龛一样大,放在水边或者树旁。

琐罗亚兹德教的许多仪式在我们看来是非常愚昧的,尤其对妇女非常歧视。例如他们认为死亡是最大的不洁净,除此之外,伤口或者掉牙时留出的血都是不洁净的。特别是月经,几乎被认为是最肮脏的污染。他们认为附在经期妇女身上的恶魔是世界上最邪恶的恶魔。所以在经期,残酷而古老的做法是回避或者把经期妇女同家人隔离,待在看不见天空、水、土地、植物、动物、人或者火的地方。因为只是瞥她们一眼都被认为是污染。经期妇女被安排呆在一个很窄小的类似于鸡舍一样的地方,这个地方被称作是经期妇女呆的「洞」。

使用时,要用帘子遮住狭窄的门,里面变得很黑。在里面根本不可能站直或者完全伸展,由于泥砖吸热,夏天非常闷热。经期妇女白天坐在里面,晚上睡在里面。直到17世纪一位欧洲旅行家首先对此进行了报道。但在此前,无数代的琐罗亚兹德教妇女遭受了这种痛苦。

1964年,这种「洞」已经不再使用了,尽管如此,妇女在经期仍要遵循许多复杂的规定,穿上专门的衣服。所有的饰物,例如手镯、戒指都需要放在一边。夏天,村民们通常光脚走在普通的路上,但经期的妇女不可以赤脚走路,因为这会污染大地。

在经期期间,妇女还需要进行三重净礼,通常在经期的一、三、七日举行。每次净礼都在露天举行,一般是在院子遮蔽的一角。经期妇女被称之为「不祈祷者」。她站在石板上,或者直接站在地上,由一位「干净的」妇女或者女孩,从头到脚为她淋温水。夏天还比较舒服,可以忍受,但是在寒冷的冬天,就太残酷了。


在冬天,即使地面上有积雪,也要露天进行淋水洗浴,非常寒冷。此外,由于「不祈祷者」在经期不能参与劳动。冬天没有暖气,人们白天通过劳动取暖,晚上则挤在一起睡觉取暖。而「不祈祷者」则需要白天呆在家中,晚上单独睡觉,非常寒冷。我们知道,经期是妇女体质变弱的时期,在经期不可以做剧烈的活动,也不可以使用冷水和吃生冷的食物,以防体寒痛经。这种冬天露天淋浴、单独睡觉的方式对女性的健康是非常严重的摧残,而在旧时生活在「洞」里就更是一种残酷和对妇女的严重歧视。

琐罗亚兹德教仪式的另一种愚昧体现在使用牛尿来进行净礼。在他们看来,牛尿是圣洁的,因为其中富含氨,可被用作清洁剂。外用的牛尿称作「帕杰乌」,内用牛尿称为「尼兰」。在一种追求宗教与世俗中的严格洁净叫做「九夜静修」的戒律中,主角不能离开静修的屋子,也不能在里面从事任何工作。吃的食物比平时少,睡觉也比平时少。每天不停的念诵经文。同时还要喝4次尼兰(就是内用牛尿),用帕杰乌(外用牛尿)洗手……而所有的仪式中,都会用到牛尿进行洁净。为什么牛尿比月经干净这种理念是让人无法理解的。

狗在琐罗亚兹德教中有非常高的地位。教义规定,在善的创造中,狗仅次于人。如果举行仪式时需要两个人,而只有一个人能来,他可以用绳子牵着狗,和狗结成「拍汪」。这是因为狗非常符合道德标准,具备诚实、勇敢、驯服等美德,在宗教仪式中非常适合成为人类的伙伴。在祭祀中要准备「狗餐」,即在礼拜者接受食物、共进圣餐之前,先把食物给狗。村民认为这是在给灵魂积德。

琐罗亚兹德教为死者举行的仪式非常复杂,狗在其中也担任了重要的任务。祭司会领着一条狗到死者家里,将尼兰倒在死者身上,进行最后一次净礼,然后举行「犬视仪式」,即让尸体被狗监视,以减少那些必须触摸尸体的人受到污染。如果死者为男性,就由一位抬尸者担任「洗尸者」,放置尸体。如果死者为女性,且女性「洗尸者」不得不单独工作时,她通常要和狗结成「拍汪」。经过长时间的念经和一系列的仪式之后,死者将会被抬到达克马(Dakhmed),也成称作「寂静塔」(Yazd tower of Silence)。

寂静塔的建筑形式很简单,为圆柱形的无顶塔柱,由于琐罗亚兹德教认为死后尸体如果接触木头会被污染,因此寂静塔都是由石块搭建,上方砌成的平台中间有一个圆坑,平台上面有两三米高的塔墙。人们将尸体摆放在石板上,等待秃鹫把肉吃掉后,骨头再扔进圆坑里。等到圆坑内堆满了骨头,教徒们会另觅他处,再建造一座新的寂静塔。这就是琐罗亚兹德教的天葬。他们认为尸体迅速化为白骨,经历风吹日晒益腐化。他们不把尸体放在棺材里,更不会像穆斯林那样直接埋入地中,因为尸体腐烂后坠入黑暗,会污染善良的大地。

死者的灵魂停留在人世间三天,所以家人每天晚上第四个时辰,即星星刚出现的时候,开始念诵祷文。祭司则在每晚的第五个时辰,即从午夜直到黎明,主持长时间的夜间辟邪仪式,驱赶邪恶的力量。家人每天要准备三次死者生前喜欢的食物,念诵《阿维斯陀经》,把食物给狗。第三天,家里准备迎接带灵魂离开的神。第三天的第五个时辰,家里要举行一次「夜晚之仪」。第四日黎明,举行「第四日之仪」。每次仪式都有很复杂的要求。

按照传统,寂静塔的门都朝向东,因为太阳从东边升起,径把灵魂接入天堂。每座塔前约三十步处,有一张供桌,有一座壁龛,可以在里面点火。壁龛的另一边有个洞,离地面大约一英尺,使火光能够照到塔。离供桌更远的一边,是一群复杂的矮建筑,包括面塔而开的精致门廊,放置永燃圣火的火堂,厨房,以及栓驴子的小院。这些矮建筑被称为「达伽」(Dadgah)。寂静塔有人守候,被称之为达克马的守卫者——达克马班(dakhmaban)。每天日落前,达克马班都要去达伽照管火,在那儿点亮一盏油灯,让其燃烧几个小时;若在葬礼后的三天,达克马班会整晚呆在那里,不让火熄灭。

在伊朗的亚兹德还保存着寂静塔。现在已经成为一处遗迹可供游客参观,了解这些琐罗亚兹德教仪式,便可依稀还原当时人们在寂静塔举行仪式的画面。

琐罗亚兹德教还有朝圣的要求。圣所主要包括高耸的圣石和僻地。亚兹德圣山上没有任何古建筑的遗迹,可能是在伊斯兰教征服之后,每块圣石上才建起小型的穹顶泥砖建筑,外观像简陋的穆斯林圣者传统坟墓。琐罗亚兹德教徒最初建造这种建筑可能是为了获得穆斯林对圣所的某种认可。而后,条件稍有改善后,人们建造了更为坚固的泥砖建筑,让人和牲畜在里面休息。之后,随着琐罗亚斯德教社团的繁荣富裕,人们建造了更加宽阔富丽的砖石建筑,代替小型的泥砖建筑。而且,虔诚的个人或者整个村庄还搭建了舒适的帐篷,让朝圣者在里面休息,驱寒避暑。神祠周围到处分布着此类建筑,非常质朴。

神祠会委派一位守卫者「哈德姆」(Khadem)终年生活在那儿,保持灯火昼夜不息,照料神祠。这种工作逐渐变为世袭,以至于当地的几户人家以Khadem或者Khademi为姓。这种工作充满危险和孤独。一旦有强盗来袭会有生命危险,哈德姆为了求生只得逃跑。

随着历史的更替与社会的发展,琐罗亚斯德教也在不停的演化。一些德黑兰的年轻人虽然非常笃信祖先的信仰,但已不再进行血祭、不在神祠里唱歌跳舞,也放弃了对他们而言陌生的古老传统。由于现代影响的日益剧烈,古老的宗教很难存活太长。但是沙里发巴特人和亚兹德平原的邻居仍然是传统方式最虔诚的支持者,他们通过自己的执着,保留了琐罗亚斯德教大量古老行为和信条。

在中国,无论婚礼、葬礼,各种节日都有独特纪念方式,然而随着城市和现代化的发展,这些仪式已经慢慢的淡化,慢慢的失传了。这是诸多因素造成的。但主要原因包包括:首先生活节奏变快,人们很难抽出那么多时间去进行复杂的仪式,许多仪式开始进行简化;其次,一些宗教理念或者仪式随着科学的发展,已经被认为是一种愚昧的方式而遭到了骈弃;第三,年轻人更喜欢西方人的方式,崇尚身体和精神上的自由、崇尚潮流,而主动放弃传统,使传统不断的退化。

据说这座清真寺原来是一座琐罗亚兹德教神祠,在恺加王朝时期改为清真寺

曾作为伊朗国教的琐罗亚兹德教就这样退出了历史主流的舞台,但圣火依然在亚兹德村落燃烧而不息。




[责任编辑:Gulfinfoczcyl]

轻松掌握中东市场与资讯,请下载【海湾资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