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资讯网-gulfinfo.ae

遥感监测揭秘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生态真相

“一带一路”上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态景象?“六大经济走廊”的生态环境能否支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遥感监测揭秘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生态真相

“一带一路”上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态景象?“六大经济走廊”的生态环境能否支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5年度报告》6日由科技部对外公布。国家遥感中心总工程师李加洪介绍,2015年度报告选定“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和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两个专题开展了遥感监测分析。 

  李加洪介绍,此次遥感监测分析利用2014年国内外卫星遥感数据,系统地生成了监测区域陆域与海域现势性较强的土地覆盖、植被生长状态、农情、海洋环境等方面的31个生态环境遥感专题数据产品,对陆域7大区域、6个经济走廊及26个重要节点城市的生态环境基本特征、土地利用程度、约束性因素等,以及12个海区、13个近海海域及25个港口城市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在区域、廊道与节点城市规划建设中,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建议。 

  “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专题主要基于多源遥感与气象数据,对2015年度全球农业气象条件、粮油作物种植与胁迫状况、全球粮食产量与供应形势进行了遥感监测和分析,并对2016年全球粮油生产形势进行了展望。 

  遥感监测分析发现,“一带一路”沿线陆域自然地理条件复杂,森林、草原、农田等生态系统多样,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区域差异大。 

  2014年“一带一路”陆域监测区森林总面积为1279.33万平方公里,占全球森林总面积的35.10%,占监测区域总面积的24.07%;草地总面积1234.42万平方公里,占全球草地总面积的34.88%,占监测区域总面积的23.22%;农田总面积1159.77万平方公里,占全球农田总面积的53.28%,占监测区域总面积的21.82%。 

  六大经济走廊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载体,走廊沿线区域的生态环境条件对“一带一路”建设有重要影响,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对各经济走廊的生态约束性因素分析表明,不同经济走廊及每个走廊的不同分段其主要生态约束性因素不尽相同,主要的生态环境约束因素有干旱、荒漠、高山、严寒和珍稀生物生境保护。 

  “中蒙俄经济走廊”严寒区段总计长约2300公里,山地区段长约650公里,荒漠区段长约400公里,且自然保护区广布;“新亚欧大陆桥”全长超过10000公里,其中中亚段有长约1800公里的生态敏感地段;“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的中国-中亚段2240公里穿越荒漠区、360公里穿越天山山脉,西亚段820公里穿越荒漠区、1400公里穿越山区;“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北段约700公里穿越海拔高于2000米的区域,南段有各类自然保护区259个;“中巴经济走廊”全长约3000公里,其中北段约940公里穿越海拔普遍高于4000米的喀喇昆仑山脉和帕米尔高原,南段的巴基斯坦南部全长约490公里穿越干旱和荒漠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全长近4000公里,中缅段长约1500公里,穿越云贵高原和缅甸北部山地,印孟段孟加拉湾地区降水多、洪涝灾害频发,沿线自然保护区分布广泛。 

  2003-2014年,12个海区透明度总体呈增高趋势,水质环境总体好转,呈现近岸低、外海高的空间分布格局。 

  为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国家遥感中心在区域、廊道与节点城市规划建设中提出三项建议: 

  东南亚区、南亚区、中东欧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生态条件良好,生态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潜力大,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应重点关注的区域。但是,在这些区域中,东南亚区和南亚区热带雨林与亚热带山地森林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欧亚大陆高纬度地区的亚寒带针叶林生长缓慢,自身恢复能力差,一旦破坏难以恢复。因此,在规划和建设中应特别重视这些区域的生态保护问题。 

  主要经济走廊的建设对沿线区域的经济将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同时也会对走廊沿线的生态环境构成新的压力。如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穿越中国新疆、哈萨克斯坦、伊朗等干旱区,水资源严重匮乏,荒漠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要以水资源承载力作为约束条件制定区域产业的优化布局方案。因此,在经济走廊及其节点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应加强科学论证,充分评估建设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 

  部分封闭的海域,因临近大江大河河口和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污染,海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较大,如鹿特丹、迪拜-阿巴斯-多哈、卡拉奇等港口的临近海域海水透明度低、叶绿素含量偏高。因此,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相关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李加洪介绍,在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专题研究方面,遥感监测分析发现,2015年全球大宗粮油作物产量达27.65亿吨,增产476万吨,同比增长0.2%。其中,全球小麦产量为72432万吨,同比增产249万吨,增幅为0.3%;全球玉米总产量为99032万吨,与2014年基本持平;全球水稻总产量为74200万吨,较2014年减产111万吨,减幅为0.1%;全球大豆产量为30879万吨,同比增产296万吨,增幅为1.0%。受强厄尔尼诺的影响,印度尼西亚水稻、南非玉米、埃塞俄比亚玉米和小麦产量显著下降,但全球大宗作物产量仍与2014年持平。 

  2015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为56808万吨,较2014年增产431万吨,增幅为0.8%。其中,夏粮总产量为12570万吨,较2014年增产216万吨,增幅为1.7%;秋粮总产量为40726万吨,同比增产242万吨,增幅为0.6%。强厄尔尼诺以及病虫害未对中国大宗粮油作物产量造成显著影响。 

  2016年,澳大利亚、巴西和阿根廷三个南半球小麦主产国预计小麦总产量为4296.6万吨,相比2015年度将减少137.8万吨;受严重旱情影响,南非玉米平均单产同比下降16%,玉米种植面积同比大幅下降34%,预计2016年南非玉米总产量将下降到732.1万吨,同比减产588.6万吨,降幅高达44.6%;,中国夏粮产量受单产下降和种植结构调整双重影响,预计将下降至12177万吨,降幅为2.9%,其中冬小麦总产量预计为11121万吨,较上一年度减产2.0%。 

 “一带一路”主要空间走向示意图 

 

[责任编辑:gulfinfouranus]

轻松掌握中东市场与资讯,请下载【海湾资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