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资讯网-gulfinfo.ae

在伊拉克开餐厅的中国人

在伊拉克开餐厅的中国人...

在伊拉克开餐厅的中国人

   今年46岁的吴建国来自湖北黄石,是一位退伍老兵。2008年1月2日,他和同伴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卡拉达大街上开了一家“中国餐馆”,这是战后外国人在巴格达公开营业的首家餐馆。餐厅面积很小,不足30平方米,但开业半年以来,他的小餐馆一直很受当地居民欢迎,生意好的话一天可以收入200美元左右。

   在巴格达,虽然人身安全是最令人担忧的问题,但吴建国认为在这里有巨大市场,尤其餐饮业、零售业、建材业存在许多商机。

   去别人不敢去的地方赚钱

   今年46岁的吴建国来自湖北黄石,这位曾经在部队荣立三等功的退伍老兵,言谈中带着军人的干练和果敢。多年的军旅生涯既磨砺了他的性格,也让他萌生了不安于现状,走出国门发展的想法。记者问起,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作出去伊拉克投资经商的选择?吴建国有着他自己的一套思路:“欧美那些国家是经济发达,可我们这种知识层次的人去到那里能干什么呢?我的选择是那些经济还稍欠发达的地区,那里才有属于我的市场和发展空间。但即使是发展中国家,来自中国的个体老板或打工仔数量也很庞大,竞争太激烈。”

   2003年,吴建国当时在电视上看到战争爆发,伊拉克国内的中国人接连撤离,他突然间冒出“去别人不敢去的地方闯荡赚钱”的大胆想法。后来他通过各种渠道,认识了一些在湖北的外国留学生。“那些来自伊拉克的学生非常友好。他们告诉我,战后伊拉克要经历十几年的重建,拥有广阔的市场,但很多外国人都不敢去那里投资。我觉得,那里就应该是我要去的地方。”吴建国笑着说。

   吴建国了解到,早在2003年美国出兵伊拉克之后,有一间规模很大的中国餐馆和交易中心在巴格达市中心开业,但好景不长,随着局势的一步步恶化,餐馆不得不被迫关闭。

   2005年12月,吴建国与同为黄石老乡的战友曹冬林一起来到巴格达,经朋友介绍,他们在一家中国人开的杂货店打工。到巴格达第二天,店主就给他俩发了一把手枪和一支冲锋枪,配备41发子弹。两年后,杂货店因为考虑到安全等因素,计划搬到伊拉克北部地区继续发展。经过一番短暂思想斗争后,吴建国与曹冬林决定留下来,在巴格达开始张罗自己的生意。“那儿的东西我们吃不惯,所以就选择了开餐馆。”吴建国告诉记者。

   在筹备开张的过程中,另一位曾经在湖北老家当过厨师、同为老乡和战友的卢建华,加入了留守巴格达开餐馆的行列。三个人拿出了多年的积蓄,以每月200美元的租金在巴格达卡拉达大街租下了一个小门面,另投资5000美元左右购买了厨房用具和桌椅。而这个小店的三个中国人仅仅会说几句简单的阿拉伯语,不会英语。

   2008年1月2日,卡拉达大街上这家“中国餐馆”正式开业。一面白底黄边的店牌挂了起来,上面有4个红色简体中文汉字“中国餐馆”和阿拉伯文,店牌下则挂着5个中国味道浓郁的大红灯笼。餐厅面积很小,不足30平方米,屋内两张桌子,屋外走廊上两张桌子。厨房没办法单独隔开,炒菜全过程都只能是在食客面前进行。“很多食客都说我这里不像餐馆,更像是在家里吃饭。”吴建国说。

   首批食客是各国记者

   吴建国盼望着开业头一天,会引来当地人前来品尝地道的中国菜,却始料不及地迎来了大批记者。对于这样的小餐馆能引来法新社、《泰晤士报》、《文汇报》等众多媒体的关注是吴建国万万没有想到的。刚开始的一个星期,吴建国每天都要接待几批本地和国外的记者。他们拍摄做中国菜的全过程,煎饺子,点了几个中国菜边吃边对着摄像机介绍,采访一次有时要持续两个多小时。

   “我这间跟蚂蚁窝差不多大小的餐馆,究竟哪里值得关注?”吴建国曾经这样问前来采访的记者。结果被告知,他的餐馆是战后外国人在巴格达公开营业的首家餐馆,而吴建国注册的“伊拉克长城公司”也很有可能是战后第一个在巴格达注册的中国公司。

   开业半年以来,吴建国的小餐馆一直很受当地居民欢迎,一些人带着孩子来尝中国菜,有的是一家人都来。有的年轻人吃完饭后还拿出手机拍下做菜的全过程,还兴致勃勃地和掌勺的中国厨师合影。一些当地的富人则派人专程过来将中国菜打包回家。餐馆每天都是8时准时开始营业,有时候会忙到夜里11时左右,生意好的话一天可以收入200美元左右,对于这样的成绩,吴建国感到满意。

   在巴格达中国餐馆的墙壁上,有一张很大的“江山如画”的中国年画,另外旁边还挂着李小龙和成龙的两张画。吴建国说,这是当地喜爱中国文化的朋友送给他们的,当地年轻人都知道李小龙和成龙,他们非常喜欢中国功夫。一些当地年轻人都在这两张功夫明星的张贴画前和自己合影。

   在中国餐馆里的菜单上,主食是煎饺、炒饭、油饼、炸酱炒面,菜式有青椒炒牛肉、红萝卜炒鸡丁、土豆烧牛肉、炸鸡腿等。吴建国说,当地人最爱吃的是饺子。每天,他们预先将饺子包好,当客人需要时,就放在油锅里煎炸一下。起初做的是韭菜馅饺子,因当地的韭菜小且含沙较多,后来他们尝试做大葱饺子,结果大受食客欢迎。饺子的价格是1000第纳尔(伊拉克钱币单位,约相当于5.5元人民币)2个。

   伊拉克人在中国餐馆里大多依旧用手抓饭吃,也有不少人兴致勃勃地学习用筷子。“大多数人是来尝尝鲜,这毕竟是这里的第一家中国餐馆,他们对中国,对中国功夫和中国菜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吴建国说。

   房东贾西姆·穆罕默德曾经怀疑这间中国餐馆能否经营成功,后来他见到吴建国和两个伙伴的工作热情和敬业精神之后,被感动了:“他们不在乎睡哪儿,每天只是不停地工作。伊拉克的普通餐馆和他们比起来,中国餐馆更整洁,东西和服务也更好,他们的勤劳和能干让我感动。”

   亲眼目睹餐馆旁汽车爆炸

   英国《泰晤士报》曾经这样写道:当地的伊拉克人对这些中国人的到来感到高兴,并且决心保护他们的客人。因为这让他们感到和平在望,经过这么久的孤立后,这家餐馆让他们觉得五湖四海的人都要来了。

   “我很高兴他们到这儿来,”吴建国的房东贾西姆·穆罕默德曾经对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说,“如果他们是英国人或美国人,他们和我自己早就被绑架和斩首了。我也绝不会把店面租给他们。但我知道这些是中国人,没有人会盯上他们。”

   吴建国说,他是每天穿梭在巴格达大街上为数极少的几个外国人之一。每天傍晚,他在中国餐馆门口招手拦下中巴车,到大街另一头的集贸市场去买菜。一路上,经常会有伊拉克人主动和他打招呼,问他是从哪个国家来的。吴建国会用阿拉伯语告诉他们“我是中国人”。每次说起自己是来自中国的时候,吴建国都感到很自豪。

   据吴建国介绍,当地大部分伊拉克人都知道中国,而且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毛泽东,他们知道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曾经给伊拉克建设提供过援助,因此伊拉克人都对中国人比较友好。巴格达当地的中巴司机因为担心炸弹,一般是不允许乘客提着塑料袋上车的。而从菜场出来提着大小袋子的吴建国,和司机点头招呼后就上车了。“他们都知道我是中国人,而且我每天都会坐他们的车去买菜。”吴建国说。

   但是,在这个被称为“当今世界上最危险城市”的巴格达,人身安全还是令人担忧的最大问题。在中国餐馆里,每天从远处传来零星的枪声和爆炸声对于吴建国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今年2月底,在距离中国餐馆100多米的地方发生了汽车爆炸,汽车后座上一名乘客被当场炸死,司机身受重伤,而吴建国和他的两名同伴亲眼目睹了这一幕血淋淋的惨状。

   在中餐馆开业前,吴建国就曾碰到一件这样的难事——买炒菜用的煤气灶,这种专用灶具只有巴格达的另一个街区才有,而当地不同的街区往往属于不同的政治宗教派别,跨区意味着必须承担风险,连当地人都不敢轻易去冒这个险。最后,吴建国决定自己去,他请当地朋友用阿拉伯文把要去的地方和要买的东西先写在一张纸上,并帮忙叫了一辆出租车。出租车带他到了一个大批发市场,吴建国在一名当地保安的帮助和带领下,几经辗转终于买到了这种炉灶。

   而就在吴建国回国采购的不久前,中国餐馆附近又遭遇了一次爆炸事件,到餐馆吃饭的人少了很多,一些当地人都不敢轻易到这附近来。吴建国和两位伙伴商量之后,打算到伊拉克北部库尔德地区继续发展,那里更加安全一些。

[责任编辑:sean]

轻松掌握中东市场与资讯,请下载【海湾资讯】APP